黛螺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,有臺內五峰”緊緊環抱:黛螺頂、菩薩頂、壽寧寺、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、山頂上坐落,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,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“臺內五峰”。
黛螺頂,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,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。從山下仰望,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。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,常有云霧繚繞。小山形如大螺,盛夏草木萎萎,呈一片黛青,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,又稱黛螺頂。
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,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,山路略緩而斜,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,基本是直上直下,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,到山頂寺前交匯,如括弧形。從南端山路上黛螺頂,在山腳下先經過善財洞。善財洞現存建筑以下院為主。上院創建于清乾隆年間,地勢陡窄,巖壁上砌數丈高的院臺基,上筑紅圍墻,象是黛螺頂的一條裙帶。下院建于清嘉慶年間,建有主供善財童子的大殿,殿左側有巖洞,即為掘出善財等三尊銅像的原址。佇立觀望,俯仰之間,風景迥異。菩薩頂、塔院諸寺,紅墻碧瓦,翹檐飛夢,輝煌壯麗;黛螺頂頂翠色參天,白云輕撫,溢光流彩。
黛螺頂創建于明成化年間,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、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。寺內中殿檐臺下左側立有石碑,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頂碑記,對大螺頂作了較詳細的敘述。
黛螺頂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,計有殿堂僧房二十余間。過牌樓,進山門,見院內的山門背后立有石碑兩塊: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,上書“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”;另一塊立于清康熙見次辛未仲秋,上書“青峰頂造像建亭記”??磥?,黛螺頂又名青峰頂,佛頂庵是黛螺頂寺宇的另一種稱法。寺內的第一座殿為站壇殿,殿座六角臺基,上部是六角重檐攢尖頂。作為殿建,在五臺山寺廟群中別具一格。殿內主供站壇佛,釋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壇之上。因原來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,站壇佛亦稱旃檀佛。第二座大殿為五文殊殿,正面三間,側面兩間,外加半間寬的四面出廊,單檐歇山頂。殿內供的就是集五座臺頂五種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,正中殿壇上,中間供中臺孺童文殊,左側供北臺無垢文殊,右側供南臺智慧文殊,左側殿壇供東臺聰明文殊,右側殿壇供西臺獅子吼文殊。自從黛螺頂供五文殊以來,小朝臺的盛譽聞名遐邇。大殿前立的石碑,就是清乾隆御制碑,石碑背面的乾隆親筆題詩,其字跡的結構豐滿圓潤,筆法剛勁流暢,堪稱書法藝術珍品。第三座后殿面闊五間,懸山頂,殿階臺下長有一松一柏,松在北端,柏在南端,圍粗均在九尺左右,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“階下千年不老松”。松柏樹高大直立,望去有如戟指藍天,為寺宇生色不少。
“無窮松韻清雙耳,不盡云山豁兩眸?!闭驹谶@里極目遠望,但見南臺、中臺、北臺橫出天際,與寺院背靠著的東臺綿連在一起,似一天然屏障,圍護著臺懷腹地的寺廟建筑群。俯瞰臺懷,又見殿宇鱗次,樓閣崢嶸,佛塔對峙,石階層疊,琉璃瓦反射著金光,紅圍墻一道又一道,一派佛國風光。
開放時間
【夏季】8:00-6:30
【春秋】8:00-6:00
【冬季】8:00-5:00
地址
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