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照寺于山西省五臺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顯通寺鐘樓對面,有一條別具一格的通道:沿靈鷲峰小山瘠,從底到頂石臺階疊疊升高,左拐右折。石臺階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圓照寺。
該寺古稱普寧寺,明永樂年間建,明清屢修,現今占地面積一萬二千六百平方米,計有殿堂樓房八十余間。寺院坐落的地勢稍高,所以顯得開朗。站在山門前的平臺上,俯視顯通寺、楊林街,平望大白塔,頗有舒暢之感。
此寺的山門特別。一般寺廟的山門是“三門”,而這里的山門是“五門”,稱為“五朝門”,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。入山門,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,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寶殿,為此寺的正殿。殿外左角,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偶像石碑一通,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,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(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“無遮大會齋”上化成貧女乞食,施發以后,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,故在此處立碑造像。)。正殿后,有藏寺白塔一座,高五丈,四角各設小塔,造型奇特。圓照寺的聲譽大,就在這座塔上,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佛教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,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子。明永樂初年,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來中國宣揚佛法,深合帝心,封為國師,賜予金印。室利沙來到五臺山,就在普寧寺靜坐修行。明宣德元年,明宣宗朱瞻基又將室利沙請入北京,面授宣揚佛法。傳說,朱瞻基懇勸室利沙住在北京,室利沙執意要回返五臺山,皇上沒有許可,不料第二天一看,室利沙在夜間坐化了。宣宗深悔不該勸留,于是敕分舍利子,一在京西建塔,并重修此寺,改名圓照寺。
圓照寺原為青廟,后來改為黃廟。明永樂年間,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臺山弘揚黃教佛法,下榻于此寺。所以,圓照寺又是使五臺山佛教圣地黃教流傳開來的圣寺。
開放時間
全天開放
地址
山西省五臺縣顯通寺鐘樓對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