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羅睺寺山門東側,是羅睺寺的屬廟,羅睺寺山門東側寺院高臺基腳下,有一處占地方整的寺廟,叫十方堂。十方堂是羅寺的屬廟。
十方堂系清代道光年間重建,與羅睺寺的發展歷史有直接聯系。清代康熙年間,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,常住藏族喇嘛,青海、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,就在該寺居住修持。后來,該寺又就近度了漢人喇嘛,并有漢人喇嘛當總管的堂住,僧眾逐漸增多。于是在羅睺寺山門前辟出地方,增建了招待處年,迎迓藏族僧谷佛教信徒。到道光年間,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,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。十方堂又稱廣仁寺,因該寺沒有地產,日常開支費用仍由羅睺寺擔負,實為一體,因此不以獨立的寺院出現。時至今日,人們參觀十方堂,還能看到這樣一個情況:大門前掛有“十方堂”三字的匾額,同時題有藏、蒙、滿文字,而院內宗喀巴大師殿額上掛有“廣仁寺”三字的匾額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史上漢藏僧人同在一起生活、共揚佛法的情景。
十方堂有三進殿宇,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,寺院顯得很齊整。殿建和殿堂設置有明顯的藏式風格。該寺占地面積三千六百平方米,計有殿堂樓房五十四間。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,旁坐鐘鼓二樓,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,中間立著法輪,顯出不同于其它青廟天王殿的特色。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(右圖),面闊步三間,殿周四面出廊。殿前的抱廈,和大殿之間空出較大的距離,與其它寺廟中抱廈緊挨殿前檐的形態不同,從側面看去,這種構筑方式顯得美觀。大殿和抱廈的立柱間,在檐臺下部嵌石板,形成圍欄,石板壁上書有藏文和蒙文,大殿當心間前后檐下墊板上書有藏文,柱頭的罩板上也書有藏文。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,兩壁有號稱千尊的宗喀巴小銅像。第三層殿面闊五間,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,意為彌勒殿。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。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《甘珠爾》經。喇嘛教翻譯和整理的藏文大藏經,佛說的經律稱為《甘珠爾》,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《丹珠爾》。十方堂存放的《甘珠爾》經,豐富了五臺山佛經藏書。
開放時間
全天開放
地址
山西省五臺縣十方堂(近羅喉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