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長城位于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。敦煌境內的漢長城,歷經兩千多年歲月的流逝和風雨流沙的破壞,部分被夷為平地,多半長城保存下來。其中玉門關西面5公里處黨谷隧一帶有一段全國最獨特的板土蘆葦筑成的漢代長城,現仍保存完整,并配有烽燧旁點火用的積薪垛多達15堆,大者長2米,寬1.5米,高1.3 米以上,凝結為化石般堅硬。這段長城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-段。
敦煌漢長城的結構并無磚石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建造。敦煌北湖、西湖一帶,生長著大片紅柳、蘆葦、羅布麻、胡楊樹等植物,修建長城時,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,上鋪土、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筑而成。以此分段修筑,相連為墻。長城內側低洼地鋪蓋細沙,稱為“天田”,以觀察腳印之用,是一種防御措施。
敦煌境內現存烽隧八十多座,玉門關西湖一帶保存得最為完整。漢代烽隧多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,主要建在長城內側。筑造結構主要有三種:一是用黃膠土夯筑而成;二是用天然板土、石塊夾紅柳、胡楊枝壘筑而成;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筑而成。烽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,一般都高達7米以上。有的殘高10米左右。烽隧頂部,四邊筑有不高的女墻,形成一間小屋。有的頂部現在還可以見到屋頂塌陷的遺跡和殘木柱等。
玉門關漢長城的一條長城從烏中旗新忽熱蘇木東北20公里處進入巴盟,總體沿西北方向,經烏蘭蘇木的烏蘭呼熱,過川井蘇木,經沃博爾呼熱和阿爾呼熱入烏拉特后旗巴音前達門蘇木境內,經寶音圖、烏力吉蘇木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國,在巴盟境內長約300公里。北邊的一條長城從烏中旗巴音蘇木的巴音圓圇東37公里處入巴盟境內,沿西北方向經敦達烏蘇,轉西經巴音杭蓋蘇木、過伊很查干入烏后旗,經巴音前達門蘇木巴音查干向西南入寶音圖蘇木,再向西南人烏力吉蘇木,復轉向西北,經烏力吉蘇木的沙爾扎塔、呼倫陶力蓋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,在巴盟境內長約280公里。
漢長城筑了塞墻,在一些地段則開挖了壕溝,一些地段是純粹的自然屏障,而一些地段則又是簡易的烽臺與欄柵式的防御工事。滄桑巨變,歷2000年的風雨剝蝕、風沙掩埋與人為破壞,這些長城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?;虮灰臑槠降兀欅E無尋;或頹為田埂、淺溝,已失卻往日的風采。惟有那殘跡猶存的烽臺,在向人們訴說著漢塞的走向與歷史。在沙進人退的歷史遺憾背后,又為旅游增添與保留了許多好的去處。無情的風沙在逼退人們之后,也在一些地段將漢代的長城完整地保存了下來。
開放時間
7: 00—— 18: 00
地址
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