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,武夷山具有突出、普遍價值,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,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、實質性的聯系。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,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、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、或隱居、或著述、或授徒,前赴后繼,你來我往。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,啟迪了人們的智慧,人類的活動傳播,發展了武夷山,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。
古閩族文化
架壑船棺,距今3750余年,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;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。早在4000多年前,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,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"古閩族"文化和其后的"閩越族"文化,綿延2000多年之久,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。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"架壑船棺"、"虹橋板"以及占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。
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巖洞中的架壑船棺、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,距今3000多年。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。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。因而,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,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。
喊山與開山
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,每年于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,在規定的程序中,茶農齊聲高喊“茶發芽,茶發芽”,以祈求神靈保佑武夷巖茶豐收、甘醇,是為“喊山”。“開山”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內,茶農們趕早在制茶祖師楊太白塑像前靜默行祭。早餐后由專人帶至休茶地,分散采茶,待太陽升起、露水初收之后,帶山人向采茶工們分民煙卷,表示可相互對話,開山儀式才正式結束。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茶農特有的習俗。
茶區三角戲
采茶戲有兩個發源地:一是贛南九龍山茶區。二是贛東鉛山縣武夷山茶區。(而武夷山茶區實際上是包括武夷山南坡的崇安、光澤、建陽、建甌等古代著名產茶地)。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是武夷茶北銷的重要集散地,采茶歌舞十分活躍,所以說武夷山茶區孕育著采茶戲的雛形。
楓坡拔燭橋
武夷山楓坡村的“拔燭橋”是一個很獨特的民間習俗。這個習俗和禁賭有關。相傳清咸豐八年(1858年),京官邱美金的“大大”(爹爹)見家鄉賭博成風,土地荒蕪,心中十分焦急。于是,他心生一計,從京城傳話稱:由于賭博的瘴氣遮住了家鄉,麒麟看不見家鄉的田,保不住豐收與平安,村民務必在正月里趕制百盞花燈、百個可插蠟燭的木架,在十四至十六日三天繞村游行,然后把花燈堆放燃燒,將賭具投入火中焚毀,清除瘴氣,以求麒麟保佑。鄉民們遵此辦法焚燒了賭具,安心生產,來年果然風調雨順、人畜興旺。此后,這種習俗流傳下來,逐漸演變成“拔燭橋”活動。